景點介紹
位於劉家峽水庫上游,永靖縣西南寺溝峽黃河北岸。在南北長2公里的陡峭峻險的紅砂岩懸崖上,石窟神龕鱗次櫛比,棧道凌空,雄偉壯觀,是甘肅三大石窟、我國五大石窟之一。
炳靈寺最早稱「唐述窟」,是羌語「鬼窟」之意,唐代稱「龍興寺」,北宋稱「靈巖寺」,明永樂年後,稱「炳靈寺」,又名「冰靈寺」。炳靈藏語為「笨郎」,即「十萬佛」之意。遠在十六國時期,鮮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權(公元385-431年),統治達47年之久。
炳靈寺石窟,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(公元420年),從十六國時代起,歷經北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各代,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。西秦建都臨夏期間,國王御駕親臨石窟,揮毫題詞,真跡尚存於巖壁之上。自公元420年鑿窟起到宋代,石窟對漢傳佛教、淨土宗、華嚴宗和禪宗的影響較大,元末明初,藏傳佛教中的黃派(格魯派)傳入炳靈寺。
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,吸收和融合外來佛教藝術,以嶄新的姿態、簡潔的手法,創造了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,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可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。
石窟分上寺、洞溝、下寺三處,以下寺最為壯觀。它們分佈在長200米,高60米的懸崖上。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,石雕像694身,泥塑82身,壁畫900多平方米。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,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。其中,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,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,北周的有2窟,隋代的2窟,唐代的有20窟113龕。
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,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。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(公元420年)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,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,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,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窟龕造像和壁畫以169號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主體。169號窟古稱唐述窟,現稱「天橋洞」,高15米、深8米、寬20米,為已知我國開鑿最早、保存最好的洞窟。窟內有佛龕、石雕、石胎泥塑三類造型。171龕,位於石窟懸崖上,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彌勒佛大坐像一尊,依山雕鑿,高達27米,雄渾莊嚴。窟中西秦《文殊菩薩問疾圖》,是我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一幅維詰經變圖。原16號窟,現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,長8.6米的泥塑炳靈寺臥佛,是我國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,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。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,是我國現存石窟像中最為珍貴的一尊,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。
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,周圍有鴛鴦洞、藥水泉等勝境,山青水秀,峰險石奇。
顯示詳細地圖
基本資訊
服務專線
詳細地址
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
官方網站
門票
下寺石窟群門票:每人次30元人民幣
第169窟和172窟:每人次300元人民幣
第126窟:每人次80元人民幣
第128窟:每人次60元人民幣
第132窟:每人次90元人民幣
開放時間
8:00-18:00
交通資訊
從蘭州乘汽車到劉家峽水庫(車程80公里,耗時約1小時,車費12元),然後乘遊艇可達炳靈寺(約需2小時,船費10元/人)。住返約需8小時。
周邊景點
推薦商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