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介紹
亦稱下清宮,或稱下宮,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,面對黃海一碧萬頃,背靠七峰,峰巒叠起,地勢高爽。
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,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,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。據記載:太清宮建於西元前140年,爲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。張廉夫,字靜如,號樂山,生於漢文帝九年,官至上大夫,後棄職入道。精研玄學,入終南山學道數載,得師傳道,來嶗山之陽,臨海之濱,修茅庵一所,供奉三官大帝神位。西元前138年,再建廟宇,供奉三清神像,名曰「太清宮」,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
唐朝末年,李哲玄東遊嶗山,又擴建殿房,供奉三皇神像,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。五代十國時期,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,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。西元1195年,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。從此嶗山道教,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,天下道衆多慕名而來,有的在此隱居潛修,有的在此著書立說,如張三豐、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。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,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。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,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,歷時十多年,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。現太清宮前「海邱奪遺址」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,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,就是記的這件事。
太清宮占地3公頃,建築面積約爲750坪。廟宇共分三個院落,各立山門。三官殿供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神像;三清殿供奉道德尊、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;三皇殿供奉伏羲、神農、軒轅三帝。
太清宮古樹參天,院外「龍頭榆」又名「唐榆」,爲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。院內銀杏、古柏相傳樹齡更長。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,枝繁葉茂,每年冬盡春回,花開似錦,花期長達三個多月。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中的篇裏所記的『香玉』、『絳雪』的故事,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。三清殿前碧水一泓,宮中道士名之爲神水泉,泉水清冽甘美,大旱不涸,大澇不溢,是嶗山第一名泉。三皇殿內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。宮後巨石有康有爲題刻。宮東道旁有一巨石,高達丈餘,上刻『波海參天』四大字,下有『始皇帝二十八年遊於此山』小字一行。每當月夜,天風海濤,空明一片,嶗山勝景「太清水月」即此。
太清宮奉道教全真隨山派,宮中供有六十甲子神。作爲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,道教自然與天干、地支、十二生肖有著天然的親和關係。
基本資訊
服務專線
詳細地址
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。
官方網站
門票
門票:15人民幣。太清索道全程50人民幣,單程30人民幣。
開放時間
交通資訊
交通:每天上午6時30分至17時從輪渡、火車站(棧橋)乘304路,或從李村乘106路(上午7時15分至16時20分)到埡口下車即到。埡口就是嶗山,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。
周邊景點
推薦商品